English
     
 
     
 
 
   
     

【 關於學會 】
     

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TAECT)為一由全國各大專院校的教育科技、資訊科技、傳播科技等相關系所的教授暨研究人員,結合中小學教學現場的教師同仁,所組成的教育學術團體。成立已六十年,長期以來,皆以推動教育傳播暨科技研究與發展為職志。

本學會於民國48年7月26日成立,原名為「中國視聽教育學會」(National Audio-Visu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China),於民國93年3月18日因應視聽媒體與教育研究發展趨勢,改名為「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AECT),持續以研究、倡導及推廣教育科技與視聽傳播為宗旨。

本會積極從事教育傳播與科技的推廣研究,具體任務包括

  • 研究教育科技與視聽傳播之理論。
  • 倡導教育科技與視聽傳播之實施。
  • 推廣教育科技與視聽傳播在教學上之應用。
  • 協助視聽媒體與電腦教材及器材之製作。
  • 出版教育科技與視聽傳播刊物。
  • 舉辦各種有關教育科技與視聽傳播之活動。

本會歷史

  • 「視聽教育」之興起
    民國四十一(195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來華,成立技術援華處,並派遣美籍歐輔仁博士(Dr. E. F. Overend)擔任顧問,協助我國發展視聽教育,教育部另聘請嚴慶潤先生擔任歐博士秘書。 民國42(1953)年, 歐輔仁博士與嚴慶潤先生在臺灣師範大學(當時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開設視聽教育課程。從此,Audio-Visual Education 即定名為「視聽教育」也。
  • 推行「視聽教育」之單位相繼設立
    • 民國四十四(1955)年,政府成立“視聽教育館”附設師大,推行及研發全國視聽教育工作。
    • 民國四十五(1956)年,國立教育資料館成立,視聽教育館曾兼該館視聽教育組工作。
    • 民國四十五(1956)年,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成立。辦理國民學 校教師研習,包括「視聽教育」科目
    • 民國四十八(1959)年,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成立。
    • 民國四十九((1960)年中等學校教師研習中心成立設在師大。辦理中等學校教師在職研習,包括「視聽教育」科目。
    • 民國四十九(1960)年,「教育廣播電台」。
    • 民國五十一(1962)年,「教育電視台」成立。
    • 民國五十五(1966),教育部設立高級商業職業廣播實驗補習學校。
    • 民國六十(1971)年,設立「中華電視公司」播送教學節目。舉辦空中學校計有:高中、高商、高工、師專、商專、行專及大學選科等。
    • 民國七十五(1986)年,設立「國立空中大學」。
    • 民國九十三(2004)年,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更名為「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
  • 民國五十九(1970)年,「視聽教育實施辦法」頒佈
    由於,我視聽教育學者的努力倡導與推動,全國學界對於使用視聽教學方法教學,堤高學習效果,已有深切的認識,教育部接受學界的建議,為了落實視聽教育的推動,特於1970年5月22日頒佈「視聽教育實施辦法」,以協助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發展與應用。(1998年11月4日癈止)

本學會在全國教育上之重大貢獻

  • 「視聽教育」科目為必修
    師範學校時期,由於職前教師培育的需要,和本學會會員學者專家的建議,將原「視聽教育」選修科目改為必修科目。民國五十(1961)年,改制師專仍為必修科目。民國七十六(1987)年,改制師院更名為「教學媒体」科目。在職教師曾分別在師專暑期部、空中師專。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及中等學校教師研習中心,研習「視聽教育」或「教學媒体」相關課程,以增加教學知能,革新教學方法。
  • 「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的推廣
    民國四十九(1960)年,將“教案”改為“單元教學活動設計”。由視聽教育館邀約本學會學者專家、師範專校實習輔導主任、省縣市督學等,舉行數次會議,決定將“教案”改為“單元教學活動設計”。將教學目標原來的強迫式注入式,要學生如何、使學生如何、甚至培養學生如何、養成學生如何,改為行為目標的教學目標,學生能甚麼、學生會甚麼。教學活動(過程)改為準備活動、發展活動、綜合活動。這一個教學和學習的靈活有效的“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而推行到全國各級學校。
  • 各級學校以視聽方式舉辦觀摩教學
    全國各級學校(國小、初中、國中、高中職)---以視聽方式舉辦觀摩教學. 以各學科單元教學活動設計擬訂教學計畫,利用視聽教學新方法實施教學,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亦提昇了教學效果。
  • 成立省輔導團及縣市輔導團
    1958年,臺灣省教育廳成立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隨後各縣市亦陸續成立各縣市國民教育輔導團,以單元教學活動設計及視聽教學方法,改進教師教學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進教學品質,對我全國國民教育之革新貢獻甚大。
  • 出版「視聽教育」專刊
    民國四十八(1959)年6月15日臺灣師範大學視聽教育館 創刊「視聽教育」專業期刊,為雙月刊性質,每逢單月出刊,每期印刷1500,免費贈送中小學教師及教育界人士,發行目的不但在推廣視聽教育之觀念與應用,同時傳播國內外視聽教育界之動態與訊息,對我國視聽教育的發展貢獻很大。民國九十六(2007)年八月四十九卷第一期(總期289期)以後停刊。
  • 各級學校各類教學媒體中心之設立
    為了推廣教學媒體的使用,充實視聽器材及教材,於各級學校設立媒體中心成為當時推動的重點。高等教育階段,1958年臺灣大學農學院在美援協助下設立了「視聽教育中心」,為我國一般大學(指非師範院校)最早設立視聽教育專責單位。1969年淡江大學設立「視聽中心」及「教育資料科學研究室」,1971年成立「教育資料科學學系」,成為我國最早成立單一科系,強調以視聽教育促進教育及教學革新的學校。因此,1960年代及之前,視聽設施之使用可說並不普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政府的重視,台灣省教育廳更為改進教 學之需要,分別在高中、高職、國中、小,設立各類教學媒體中心。
  • 舉辦各級學校教師自製教學媒體競賽
    此階段大量的透過各級學校教師參加研習、學習教學單元設計、學習自製教學媒體、舉辦教學觀摩與媒體競賽等方式作為推展之方式。國小教師部分,其中較大規模的研習與製作,以在台灣省國校教師研習會所辦理的為最著名,所製作的教材大部分皆配合國小各科課程單元,且包含各類性質的材料,並提供國小教師借用,在六十年代,甚至由政府出資大量製作與配發教材教具。其中,為提倡教師自製媒體之風氣,台灣省教育廳曾自1984年起連續舉辦六年的全國性教學媒體競賽。
  • 編序教學之研究/電腦輔助教學的萌芽
    1960、70年代已有留學美國的教育學者陸續返台,將編序教學的觀念帶回國內。部分重點國民學校也曾嘗試以編序教材 方式試驗教學。後來教育部、教育廳也都補助一些學者從事編序教學研究計畫。由編序教學演化而來的電腦輔助教學,亦開始受到政府的重視陸續推動試辦計畫 。另外,一些先 進大學如淡江大學,則更早自行投入研究。電腦輔助教學後來蓬勃發展與演化使得本領域的本質與樣貌都起了革命性的變化。
  • 倡導及推廣數位學習
    從1935年開始,依不同時代所重視其特性及發展,名稱由電化教育、視聽教育、視聽傳播、教學科技一直到現今的數位學習。此因全球資訊網的興起,資訊的數位化、網路化、及跨平台化已成為趨勢,讓學習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也因媒體科技的匯流趨勢,又如資訊科技、傳播科技領域的加入,讓教育科技領域呈現更多元及創新的樣貌。然而,無論如何轉變,它們皆傳承了一個重要的精神—藉由媒體科技、內容設計讓學習或工作更有效率,亦是本學會所倡導和推廣數位學習的重點也。
  • 出版教學科技與媒體學術專業期刊(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Media)
    本學會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二月十五日創立「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為國內各級教學單位瞭解教學媒體與科技發展的重要刊物,民國九十年(2001)三月十五日所發行第55期起,更改為季刊。民國102年(2013)三月發行之103期起,更名為「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專刊發表內容涵括視聽教育、視聽媒體、視聽教學、教育科技、教學科技、資訊科技、傳播科技、數位科技、數位學習、 教育傳播、傳播媒體、多媒體、媒體素養、遠距教學、遠距學習、網路學習、行動學習、遊戲與學習等相關主題,以及教育學理論與教學方法。廣納理論與實務研究論文,並以理論研究和應用發展兩大類別呈現之。

(資料來源:本會榮譽理事長張霄亭名譽教授)